38年间,一家四代,7人做了同样一件事……
浏览:1872次'时间:2023年9月27日

  生前有缘成家人,逝后为爱而约定,捐献遗体器官,将生命的余热留在人间。38年的时间里,一个家庭先后有7人完成遗体和眼角膜捐献,这样的大爱家风,让人无比动容。

  得知父亲徐是捐献的第二只眼角膜,已经在8月12日顺利移植给眼疾患者,徐女士得到些许安慰。这是父亲交待她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情,助他完成遗体和眼角膜捐献。

  在徐女士这个家族中,自1985年起,她的外曾祖父选择捐献遗体,父亲是第7位完成捐献的家族成员。38年的岁月里,这份传承了几代人的大爱,感染了无数人。

  时隔4个月,母子先后了却心愿

  8月7日,家住长沙市开福区63岁的徐是老人,在外出行时突发心脏病,虽然医护人员进行全力急救,但遗憾的是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

  女儿徐女士在悲痛之余,通过长沙市雨花区红十字会联系上湖南省红十字角膜捐献爱尔眼科接收登记站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完成了父亲的捐献心愿。

  而就在4个月前,徐是老人才帮助自己92岁的老母亲王珏完成遗体和眼角膜捐献。

  办理完捐献手续后,徐是老人一对珍贵的眼角膜小心翼翼地被取下。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角膜眼表科博士李宽舒主任介绍道:“经眼库专业评估,老人的角膜质量良好,已于8月11日移植给一位‘角膜营养不良’的36岁患者,为她带去重见光明的希望”。8月12日,另一只角膜也顺利移植给一位52岁的眼疾患者。

  努力向前,一生都在坚持发光发热

  徐是1960年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受到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良好教育。1979年2月,他报名参军,从士兵到班长到排长,不断努力向前。1981年9月,徐是考入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在校学习和在部队工作期间积极向上,加入中国共产党,获得多项荣誉。

  从部队回到地方后,徐是继续发扬部队作风,积极参与当地发展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力量。退休后,徐是也坚持发光发热,积极加入长沙市冬泳协会、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性组织,协助开展了多项志愿者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听闻徐是老人突然离世的消息,他的亲人、战友们纷纷赶来作最后的送别,在战友们嘹亮的军歌声及庄严肃穆的军礼中,徐是老人的遗体被专车接往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而他则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与母亲重逢。

  传承大爱家风,已有7名家庭成员完成捐献

  去世后捐献角膜遗体,留爱人间,徐是满腔的赤诚,源于有爱的家风。他是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第7位捐献者。徐女士介绍,1985年,外曾祖父王文彬,将遗体捐献给了他工作的安徽医学院,成为有官方记载以来安徽第一位遗体捐献者。

  2004年,徐女士的外曾祖母王慧中也选择了捐献遗体。受到两位老人的影响,2006年4月,王文彬的儿子和儿媳也一同表达遗体捐献的意愿。儿媳胡菲和儿子王璜相继于2011年、2018年离世,家属将他们的遗体先后捐献给北大医学院,完成了两位老人的遗愿。

  2006年,王文彬的小儿子王琳去世,也选择了捐献。

  2023年,王文彬的女儿王珏在长沙去世,其子徐是完成了母亲的捐献遗愿。

  8月7日,徐是去世,女儿徐女士帮父亲完成生前愿望,捐献了角膜和遗体。

  生命是一辆奔向终点的列车。无论愿意与否,死亡终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徐是老人的大家庭,数代人先后选择角膜遗体和器官捐献,这是至亲至爱的生死约定。

  现状:可用于移植的角膜仍属稀缺

  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疗科研,希望能救治更多的人,把自己能用的器官组织移植给需要的人,徐是无私的博爱,使人敬佩。

  “感谢徐老师的无私奉献,感谢您成为我们的‘无语良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专业张启磊博士感动落泪,他表示,目前角膜捐献对于很多人来说还难以接受,但对于角膜盲病的患者而言却是重拾光明的难得机会。

  虽然角膜移植在眼科领域属于常见手术,但由于大众对角膜捐献认知局限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可用于移植的角膜仍属稀缺,现阶段仍无法实现为每一位角膜盲病患者都进行移植手术的美好愿景。

  令人欣慰的是,像徐是老人一家一样的好心人越来越多,包括遗体、角膜捐献在内的公益事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来源:中国人体器官捐献


 
地址:抚顺市顺城区滴翠路11号市政府第三办公楼       电话:024-52369116  52369118        邮编:113006
版权所有:抚顺市红十字会       技术支持:抚顺市经纬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辽ICP备17022084号-1         辽公网安备21040202000171号